揭开保健食品温情面纱保健食品能治病纯忽悠
2016-5-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揭开保健食品温情面纱:保健食品能治病?纯忽悠!
约请参加养生讲座,免费丈量血糖血压,专家现场提供健康指点……由于缺少专业知识,很多老年人常常经不住营销人员一张巧嘴外加贴心服务而深陷其中,不惜将自己养老的钱大把大把拿出来,换回一堆价格不菲却用途不大的“保健品”。
面对商家的“忽悠”,我们如何正确认识保健食品的功效?面对各种各样的新概念,我们应当如何选购保健食品?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为大家揭开保健食品的“温情面纱”——
■误区澄清
保健食品≠治病药品
在2005年7月1日正式实行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对保健食品有明确定义,是指宣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理机体功能,不以医治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将保健食品混淆于普通食品或药品进行宣扬,是一些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违法宣扬的惯用手段。”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处负责人表示,保健食品的基本属性是食品而不是药品,很多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的目的是用来治病,这是很大的毛病。保健食品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服用,才能对身体发挥保健作用,消费者千万不能抱有“吃保健食品能治病”的观念,以避免误入保健食品消费误区。
“药到病除”不可信
一些保健食品在推销中宣称可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根治”某种疾病、“药到病除”,或以“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许诺来吸引消费者,对此,该负责人明确表示,凡是宣称保健食品对疾病有医治作用的都是虚假宣扬。
“国家有明确规定,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不得宣扬疗效。但有些商家在实际推销进程中口头擅自更改经审查批准的广告,肆意夸大宣扬产品功效或适合人群范围,由于没有白纸黑字的证据趁机钻法律的空子。”该负责人表示,因此消费者要擦亮眼睛,对一些广告里的绝对性用语、某个人食用如何有效的证言、大腕明星说教、权威机构或专家作证等内容要提高“免疫力”。“吹糠见米”当心“非法加料”
有些市民坚持购买某保健食品,由于感觉产品很有效果。却不知,这类“吹糠见米”的奇效背后可能藏着“非法添加药物成份”的罪行。
“从平常执法检查情况看,目前市场有6大类保健食品是非法添加的高危品种。”该负责人介绍,一类在减肥功能保健品,非法添加西布曲明等药物;一类是辅助降血糖功能保健品,非法添加二甲双胍、格列苯脲等降糖药物;一类是辅助降血压功能保健品,非法添加二氢吡啶类降压药;一类是减缓体力疲劳类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西地那非等壮阳药物;一类是辅助睡眠的保健食品,非法添加安定类药物;和在增强免疫力的保健食品中添加拉非类药物。
他表示,对虚假宣扬等保健食品生产及经营企业通常处以正告、没收、罚款等行政处罚,但对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药物的,一概按生产销售有害有毒食品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监管行动
会议营销必须事前报告
打着健康讲座的名义,以免费赠品作钓饵,甜言蜜语忽悠老年人买“神药”,赚钱后便溜之大吉……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产生,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经过深入调研论证,于2013年10月1日起在全国率先规范了保健食品会议营销,要求在济南辖区举行保健食品会议营销都要事前向当地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
“关于会议营销这类情势目前国家还没有明确法规,我市出台此项制度目的为了给消费者提早把关。”该负责人表示,该制度对会销举行者、场地提供者、监管者三方的予以明确界定。要求获得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合法资质的,可以进行会销活动;未获得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合法资质的,不得在济南市辖区内举行会销。对符合举行条件的,食品药品监管局发放《保健食品会议营销证明》,举行者要在会销现场醒目位置张贴,会销举行者要确保推介的产品与事前报告的产品一致,不得进行虚假宣扬。会销场地提供者应当告知会销举行者按要求进行事前报告,并且在见到《保健食品会议营销证明》后才能出租(借)场地。
“凡是通过我们审核的,市民们在会销现场醒目位置可找到《保健食品会议营销证明》和《保健食品会议营销承诺书》。”该负责人表示,证明里对会销的时间、具体品种都有规定,找不到证明的,或宣扬和销售超越证明中规定产品的,市民白癜风应该怎样治疗可拨打12331进行举报。
各区县局配备快检装备
“全市20多家保健食品企业,170个批准文号。”该负责人表示,对生产企业,重点检查原辅料的验收、储存、检验等是不是符合规范,品种、规格、质量等是不是与注册审批的配方及备案的企业标准相一致。对流通企业,重点检查企业对供货方资质的审核、当批产品的合格检验证明等索证索票管理。
据介绍,针对理化、微生物、重金属、非法添加等指标,该局每一年对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全覆盖抽检,合格率均在99以上。每一年还依照国家总局和省局的要求对保健食品流通领域进行抽检,合格率在95以上。除此之外,该局在全省率先为各县(市)区局配备快检装备,主要针对保健食品是不是非法添加药物成份进行快速初筛。若初步鉴定为非法添加,将送到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可能非法添加的成份检测,定性后移送公安机关。
相干链接
防备保健食品的“小伎俩”
■心理牌:步步设套“捞钱走人”
第一天办免费讲座,并赠送贵重礼物,充当钓饵;第二天推销某低价物品,称回家试用,可退货退钱;第三天如期退货退钱,欺骗信任;第四天推销另外一高价物品,仍许诺退款;第五天却已“人去楼空”。
■温情牌:“免费”体验诱你上钩
利用保健品设置推销骗局,通常采取免费测血压、免费体检、“专家”义诊等方式,吸引消费者体验,用超标的检测结果吓唬消费者,敦促赶快服用保健品。
■专家牌:重量级“名医”免费义诊
以名医或专家义诊的情势展开免费咨询或义诊活动,通过发传单、免费送药等情势吸引老人听“权威专家”的保健知识讲座。这些所谓的“名医”、“专家”或无中生有,或成心夸大老年人健康隐患,借机推销保健品或医疗器械。
■科技牌:拉大旗作虎皮
罗列疗效奇异的案例,在宣传单上印着“中国医师协会”、“中国保健协会”授权等字样,以“高科技、专利产品、绿色环保”等旗号欺骗老年人的信任。其实,这些奇异的保健品常常就是普通食品,也可能是冒牌货。
■疗效牌:虚假宣扬“神药”在世
将保健品的某一种功效无穷放大,模糊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分,让老年人相信它不唯一保健作用,而且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来源: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