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儿科手术难如非遗为啥我们还到处教
2018-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这些“误解”有时夸大了手术的“难”。
作者
燕小六
来源
医学界儿科频道
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人总结了五大特征:纯手工,难做,没钱,急需传承,但很少人愿意干。
“这不说的是尿道下裂矫治手术吗?!”第一次听到“非遗”特征时,医院儿外科副主任唐耘熳教授不禁联想到自己的专长。悲从中来。
明明是常见病,能治的医生却很少
小儿尿道下裂是一个常见病。有数据显示,每出生~名男孩,就会有一个尿道下裂。
简单来说,尿道下裂就是JJ“开错口”。患儿能顺利排尿,但“出水口”的位置异于常人。这导致其不得不蹲着尿。因此,尿道下裂矫治多属于“整形”,旨在修复排尿通道和JJ外观,让尿从JJ顶端喷出。
因为是对“命根子”动手术,父母期望值高、焦虑重,可能发生医患纠纷的几率大。再加上住院周期较长、手术并发症高等特点,非常考验医生。
“国内专门从事小儿尿道下裂矫治手术的,可能不超过个人。”唐耘熳的导师、全国著名小儿泌尿外科教授陈绍基指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几个小儿泌尿外科中心的相关手术量长期呈现超负荷。以医院小儿外科为例,等待做手术的患儿,已经排到年。
陈绍基教授认为,针对尿道下裂矫治术,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出好的医生。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关于小儿尿道下裂矫治术,医疗界还存在一些“误解”。
事实上,这些“误解”有时夸大了这一手术的“难”。
“最成功的尿道下裂术,就是做完,感觉像是割了包皮。”王学军说。
误解一:术式太多,不好学?
翻阅尿道下裂矫治的论文,很多文献开篇第一句话是:“尿道下裂是男性外生殖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手术修复方式超过种……”
唐耘熳教授指出,出现如此多的手术方式,原因有很多。比如,这说明尿道下裂的个体化差异很大,“没有一种方法能对大部分病人有效。”
同时,这是医学发展的必然。随着对疾病的了解不断深入,治疗理念发生变化,术式自然也会有微调。
但应该看到的是,尿道下裂矫治术的发展,呈现两种趋势。其一,逐渐形成一套“临床路径”,即针对较简单的轻中度尿道下裂,可以采用规范、统一的术式,进行矫治。其二,重度或需要二次以上手术的尿道下裂,专业小儿泌尿外科中心可以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且疗效逐渐提升。
近年来,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在全国各地大量开展培训,大面积推广“临床路径”。如此一来,医院、医生能较容易地掌握这类手术,并解决大部分尿道下裂,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患儿的就医成本。
误解二:手术太难?
小男孩的JJ只有一节指关节那么大,肉极嫩。在此之上,要修复出接近正常的外观和功能,对外科医生的整形技能,要求非常高。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也很高。
“在小儿泌尿外科领域,大家普遍认同,这是一个高风险手术。一次手术的远期成功率达到70%,就是世界级水平了。”唐耘熳教授指出。
然而,在开展“临床路径”培训以来,唐耘熳教授等人到广西、广东等几个医疗单位进行培训。如今,医院的尿道下裂手术已达到年两百台。能做、敢做这么多,说明其手术水准提高了,手术效果是被家长接受的。可见,多数尿道下裂矫治术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难。
误解三:医患无法沟通?
唐耘熳教授进一步指出,大家不愿意做尿道下裂矫治术,核心问题在于“医患沟通困难”。
一方面,这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命根子问题”。父母承担的心理压力,往往早于并大于患儿本身。TA们甚至可能会对治疗结果,产生不合理预期。医生不仅要承担手术风险,还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进行解释和沟通,容易心力交瘁。
“这个问题并非无解。”医院小儿外科王学军医生介绍,四五年前,科室启动“互联网医患沟通模式”。最初,陈绍基和唐耘熳等人自费建了一个公益网站“小鸡爱美丽”,不定期上传尿道下裂疾病知识,并在线解答父母疑惑。随后,陆续开通3个QQ群和一系列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北京哪家医院的白癜风专科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