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梅吃饺子,痛说冬至冻疮苦
2021-9-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冬来无尽长夜,雪覆三尺深寒。
谁家在吃饺子,小村几缕炊烟。
冬至是一年中阴气寒气最重的时候,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夜长且寒冷,冬至日是“数九”的第一天,记载最早的是宋代陆泳在《吴下田家志》中所收录的:“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鹭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衲两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中国老百姓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冬至吃饺子的来历,据说和东汉名医张仲景有关。为了治疗百姓的冻疮,张仲景研制出了一个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由此可见几千年来,人民群众一直在不懈的和冻疮作斗争。
那么面对数九寒冬,我们怎么保护好自己的皮肤,防治冻疮呢?希望此篇文章能给您带来帮助。
冻疮
名称:冻疮
别称:冻烂肿疮冻伤
英文名称:chilblain,frostbite
季节分布:冬季
发病部位:皮肤
传染性:无
导读冻疮是冬季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是由于气候寒冷、环境潮湿等因素而引起的局部皮肤产生的一种异常炎症反应,患者多具有冻疮素质。至春季转暖后自愈,但转年冬季易复发。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有两亿人受到冻疮的困扰,其中主要是儿童、妇女及老年人。
病因病机
寒冷引起冻疮
因为患者的皮肤耐寒性差,加上寒冷的侵袭,皮肤遇到寒冷(0~10℃),使末梢的皮肤血管收缩或发生痉挛,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得局部机体氧和营养不足而发生组织损伤。潮湿引起冻疮
寒冷对人体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而潮湿可以加重寒冷的危害,在同一个温度下,长期在潮湿环境工作的人一定比干燥环境下工作的人生冻疮的几率要高。因为潮湿会加快寒冷破坏局部血管收缩和舒张能力的速度,冻疮也就更容易形成。温度急变引起冻疮
只是一味的寒冷并不一定会生出冻疮,但是皮肤表面温度急变,却是会增加发生冻疮的可能。比如在户外将双手冻得冰凉,回到室内担心生冻疮马上用温度很高的东西暖手,这样皮肤表面的温度一冷一热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到血管的正常收缩和舒张,会很容易长出冻疮。
自身原因引起冻疮
冻疮的形成除了外部因素的影响,自身的一些因素也可能导致冻疮形成。比如患者自身的皮肤湿度异常、末梢微血管畸形、自主性神经功能紊乱、贫血等营养不良、内分泌障碍等因素也可能参与发病。缺乏运动、手足多汗潮湿、鞋袜过紧及长期户外低温下工作等因素均可致使冻疮的发生。
性别引起冻疮几率
长冻疮除了一些直接因素以外,也有其他因素会导致冻疮的几率增加。相同年龄下,女性会比男性更容易患冻疮,这是因为女性的体质较弱,所以血液循环也差一点,抗寒能力和皮肤的适应性也会不如男性,到了冬天就更容易长出冻疮。
年龄引起冻疮几率
冻疮除了性别以外,年龄也会影响长冻疮的几率。儿童、少年易发生冻疮,青壮年次之,老年人很少发生。这是因为青少年的皮下血管比较敏感,所以遇到严寒天气时,血管的收缩反应就会更加明显,导致痉挛性收缩,血液不畅,局部皮肤组织就会缺乏营养补给很容易损伤。
冻疮病机
冻疮患者的皮肤在遇到寒冷或冷暖急变时,寒冷使皮肤血管收缩、局部皮肤缺血缺氧、代谢失常,久之血管麻痹扩张、淤血、血浆渗出引起局部组织水肿、水疱形成、组织坏死、溃疡形成。潮湿及风吹可加速体表散热,故冬季潮湿多风地区冻疮发生率比干燥地区为高。
宋氏国医堂讲中医《外科正宗》谓:“冻疮乃天时严冷,气血冰凝而成”。冬令时节或寒冷潮湿环境,加之平素气血虚弱,或因饥饿,或因病后,或因静坐少动,寒邪侵袭过久,耗伤阳气,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瘀滞,而成冻疮。此外,暴冷着热,或暴热着冷,也可致气血瘀滞腐烂成疮。重者肌肤坏死,骨脱筋连,甚则阳气绝于外,荣卫结涩,不复流通而死。
临床表现
冻疮好发部位:冻疮多容易发生在身体外露部位,如手背、手指伸面、面部、耳廓、足趾、足缘、足跟等处,这些部位或没有衣帽掩盖,或活动较少,有时还可累及鼻尖或小腿下部,大多可呈对称性分布,常两侧分布。
有一种特殊类型的冻疮多见于女性的股部。临床上有特征性呈蓝红色浸润性的斑,对称分布在过度肥胖的股外侧面,偶可有继发性溃疡,常合并毛囊性角栓。
冻疮初期表现:四肢末端发凉
冻疮形成是因为皮肤受到低温刺激导致血液循环不通而引起的,所以初期,易长冻疮的四肢末端会发凉,并且因为血液不通,还有可能出现发黑、多汗的症状。
局部红肿
冻疮刚刚产生时,覆盖区域还不是很大,一般就是一颗蚕豆或者指甲盖的大小,摸起来就是一个肿块或者硬块,早期呈粉红色,慢慢肿块的中央变成青紫色,边缘呈鲜红色。
表面异样
冻疮刚刚产生时,表皮还是完整的,但是看上去绷得很紧且光亮,触碰时会非常冰凉,如果按压一下初期的冻疮,那么冻疮上的青紫色会马上褪去,一般别的痘痘或者肌肤按压松开后会马上恢复颜色,但是冻疮按压松开后,颜色恢复得很缓慢。
发痛发痒
冻疮是因为受到低温刺激,血管收缩血液不流通产生的,所以冻疮长出来以后,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冻疮部位处于温暖的环境下时,血管就会扩张,冻疮部位就会感到发痒,或者有刺痛感。
严重冻疮表现:冻疮严重时,冻疮部位的小血管内甚至会形成血栓,加重组织坏死。反应较大的人,在冻疮局部甚至会形成水泡、溃烂,破裂形成糜烂或溃疡,此时很容易并发感染,愈后存留色素沉着或萎缩性瘢痕。痒感明显,遇热后加剧,溃烂后疼痛。
冻疮总在一个部位复发:关于冻疮,坊间有种说法“一年生冻疮,年年生冻疮”。
虽然医学教科书上没有这样的说法,但事实确实是曾经长过冻疮的人比没长过的人更容易长,而且往往是长在原先长过的位置。这是因为,长过冻疮的地方,末梢血管已变得畸形,血管调节功能相对更弱,在同样的环境下自然更容易出问题。
冻疮在温暖环境更难受:冻疮更恼人的是,冷时还好,一旦进入温暖的环境,冻疮部位会变得红肿、刺痒无比,严重时刺痒变为疼痛、局部出现青紫团块甚至溃烂,久久不愈。
温暖之所以会让冻疮更折磨人,是因为低温使得皮肤小血管收缩,动脉血运输送不进营养与氧气,带不走代谢废物,导致细胞代谢障碍;而当进入温暖环境后,小动脉受热扩张,动脉血注入,但此时小静脉却没有相应响应,血液不能及时回流导致局部循环产生淤血。淤血同时会伴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了皮肤组织发红水肿,而组织水肿又会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痒痛感。这就是为什么进入温暖环境后,冻疮导致的痒痛才“发作”。
如果低温作用时间较久,细胞长时间缺血缺氧会走向坏死。恢复常温后,血液重新进入缺血缺氧的区域,也会导致原有受损细胞凋亡,这种现象被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多傲娇,缺血缺氧会受伤,补给血液与氧气时它们还会受伤。)
冻疮医学分级:I度(红斑性冻疮):
损伤在表皮层,皮肤红肿,疼痛瘙痒。
Ⅱ度(水泡型冻疮):
损伤达真皮层,先出现红肿,继而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或血疱,局部感觉迟钝,疼痛较剧烈。
Ⅲ度(坏死性冻疮):
损伤皮肤全层,严重者可深达皮下,肌肉或整个肢体坏死,一般伤后3—7天出现水疱,肢体活动受限,病变部位变紫黑色,周围水肿,疼痛明显,约7天后出现干性坏疽,患部感觉和功能完全丧失。约2—3周后,冻伤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离。如感染毒邪可变为湿性坏疽。全身可伴有发热、恶寒等症,甚至出现内陷证。
Ⅳ度(全身性冻疮):
全身性冻疮者,初起出现寒战,继则感觉迟钝,疲乏无力,视物模糊,幻觉,嗜睡,不省人事,体温逐渐降低,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呼吸变浅,脉搏细弱,甚至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鉴别诊断
1、多形红斑
亦好发于手背、指缘等处,但损害为多形性,常见有典型的虹彩状红斑,又称为靶样损害,中间紫红、边缘淡红,无淤血现象,多见于春秋两季。
2、结节性红斑
好发于小腿伸侧,炎症明显,疼痛剧烈,不形成水疱及溃疡,与寒冷季节无关。
详情点击了解结节性红斑:难以承受的肌肤之痛—结节性红斑!(结节性痒疹姊妹篇)
3、肢端青紫症
多见于成年妇女,两小腿青紫,皮肤冷觉,微肿,远端着色重,不破溃,自觉症状缺如,终年症状不消,与季节无关。
4、雷诺氏病
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症,多在冬季发病,70%以上为女性,主要表现为远端肢体呈对称性皮色变化。这种变化一般是先从指尖开始,然后波及整个手指及手掌,开始为苍白,继而紫绀,最后变为潮红,患者自觉瘙痒疼痛、麻木等不适,每次发作时间为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该病的发病是由于寒冷刺激,支配远端肢体血管的神经功能发生了障碍,使小动脉发生间歇性痉挛所致。将患者双手浸入冷水内,如手指皮色由正常变成苍白,再变为暗紫,即为“冷水试验”阳性,这是确诊本病的依据。
5、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为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疾患,多见于青壮年男性,下肢多发,主要表现为下肢抬高后皮肤苍白,下垂后变为青紫色或紫红色,呈青斑点状,患处皮肤温度低,很难摸到动脉血管搏动。患者自觉疼痛,患肢可伴有肌肉萎缩。一般认为,寒冷、潮湿、吸烟,各种感染及精神刺激是本病的诱发因素。
详情点击了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老烟枪半年将双脚“吸”走,你确定不来看看?
冻疮危害
1、导致某些后遗症
冻疮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会加重冻疮程度,而且还很可能会延伸引发皮肤病,比如皮炎、湿疹等等,让人防不胜防。
2、导致冻疮恐惧症
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临床曾经遇到过大量的冻疮患者,在冻疮治愈数年之后,还经常怀疑自己患有冻疮,成为心理上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质量。
3、某些治疗冻疮药物的毒性
很多治疗冻疮的药物中含有激素,甚至含有Y-毒性成份,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治疗冻疮,但长期使用,身体里会积累毒素,有较强的致癌性。
4、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由于冻疮每天晚上瘙痒难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心情。长冻疮的部位皮肤变的臃肿,影响个人形象,关系到生活、工作的正常进行。
治疗
处理冻伤,在用药上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
一是恢复循环
恢复循环,主要是舒张血管的应用,口服烟酸、钙离子拮抗剂等扩血管药物,对本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口服维生素C、E、K及菸酸肌醇脂有助于改善血循环,特别推荐药物五维葡萄糖,富含均衡维生素;振源片富含人参碱,增加血液含氧量,这两个药物对治疗冻疮有积极的辅助作用。
二是防治感染
如果冻疮局部有感染的迹象,可外擦百多邦或服用抗菌药物。冻疮较重发生水泡时,处理方法与烧伤水泡类似,保留水泡外皮有利愈合。
三是促进细胞增生
促进愈合方面以外敷药膏、加强保暖为主。如果冻疮处表皮完整,可以擦冻疮膏、肝素钠软膏、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维生素E软膏、糖皮质激素软膏等。每日温敷数次(不要热敷,热敷可能加重炎症反应),推荐使用物理疗法促进修复,比如半导体激光、生物频谱、红光等。
宋毅峰谈治疗冻疮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好发于冬季一般不难做出诊断。中医病机和辨证:中医认为本病系阳气不达,复感寒冷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隔,气血凝滞肌肤所致。中医辨证:阳气不达,寒冷侵袭,气血凝滞。常用方剂:当归四逆汤、四妙勇安汤等。
据统计,在去年,宋氏国医堂总共配出了1万多份冻疮擦剂和冻疮膏。而今年,早在9月底时就有人上门诊来求冻疮药,从10月中旬开始,每天都有10多人来配冻疮药。宋氏国医堂配置的冻疮擦剂主要针对冻疮未溃破患者,活血化瘀通络,逆转病情,一周修复;配置的冻疮膏针对Ⅲ度以下的冻疮患者,散寒温通滋养,调和肌肤,十天左右愈合。
如果冻伤非常严重,需要手术处理,手术应尽可能推迟,因为黑色硬壳常可脱落而留下活的组织,“正月冻伤,七月手术”是一句正确的格言。
温差水泡法:取一盆15℃的水和一盆45℃的水,先把手脚浸泡在低温水中5分钟,然后再浸泡于高温水中,如此每天治疗3次,可以锻炼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功能,减少冻疮的发生。
可用香蕉涂抹治疗,先用热水将冻疮部位洗干净,然后把香蕉捣烂,涂在冻疮位置,让其自然脱落,每天涂两次,可治疗冻疮。
用辣椒、茄根、萝卜煎水熏洗局部易生冻疮处,可以防治冻疮。
紫皮蒜适量,入冬前将蒜捣烂,擦在常患冻疮处,每日1次,连擦5-7天,如皮肤起泡,可暂停用。本方适用于冻疮的预防。
可在温水中加入少量啤酒,浸泡20分钟,即可马上缓解冻疮带来的痛苦。这是因为啤酒中维生B1、B6有抗神经炎、皮肤炎和促进肌肉生长的功效。
生姜60克,捣烂,加入白酒毫升,浸泡3天即成。使用时用消毒棉签沾药液外搽生过冻疮的部位,每日2次,连续1周;生姜火上烤热,切片擦涂患处,可消肿止痒;或生姜切碎,浸泡于70%的酒精中,20天后用酒精擦涂患部,日数次。
调护预防
冻疮调护
一、对已患冻疮的部位,应加强保暖。但忌用火烤,热水烫等加热措施复温,禁用冷水浴,用雪搓,捶打等方法。
二、在温暖的环境中可给患者少量热酒,促进血液循环及扩张周围血管。但寒冷环境中不宜饮酒,以免增加身体热量丢失。
三、在冻伤的急性期,必须避免伤肢运动。急性炎症一旦消散,应尽早活动指(趾)关节,防止关节僵直,有助于肌张力恢复,保护肌腱和韧带的灵活性。
四、重伤员应注射破伤风类毒素,预防破伤风发生。
五、冻疮患者多吃苹果、梨、香蕉、橘子等水果,从而补充钙、磷、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
六、调整情绪,保持乐观心情,正确面对病情,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冻疮预防
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耐寒锻炼,如冷水洗脸,冷水洗足,或冬泳。
二、冬日注意保暖,着重是耳朵、手、脸等暴露的部位,必要时戴上耳套、口罩、手套、帽子,并围上一块大大的围巾,全副武装起来。在寒冷环境下工作时间不宜过长。
三、保持服装鞋袜的干燥,受潮后要及时更换,有利于保温。穿衣宜宽松,不可过紧,避免末梢循环不良。
四、避免肢体长期静止不动,要经常适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五、强化饮食营养,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多食用一些牛羊狗肉、生姜、葱等温经散寒的食物,临睡前热水洗脚,晚上饮一小杯葡萄酒。
六、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平时应注意控制血糖。糖尿病易并发周围血管病变,冬天要特别留意手足,防止因疏忽造成严重后果。
推荐阅读
Re